福建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思想大讨论】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探索四维融合 培养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 :2023-11-22      浏览:59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探索四维融合 培养时代新人

 章熙春 中国高等教育 2023-11-20 20:40 

图片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中国高等教育”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探索四维融合  培养时代新人
章熙春

[摘  要]高校思政工作需要因势而新,主动顺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可通过明确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方向、夯实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根基、发掘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素、拓展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着力打造智慧思政新格局,建构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
[关键词]思政工作;信息技术;智慧思政

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的深刻改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守正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信息技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乃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信息技术”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新范式。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和感官规律,坚持品牌化培育、创意化设计、系统化建设,精准化、精细化、精致化投放优质思政内容和产品,在方向、根基、要素、路径等诸多方面多措并举,推进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思政新格局。

明确融合方向,强化智慧思政新理念

人类技术发展史表明,只有那些遵循应用领域和对象逻辑的技术才能促进该领域和对象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虽天然具有工具理性,但欠缺对思政教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分析。智慧思政的题中之义——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深度嵌入。换言之,智慧思政改变的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径和形式,始终坚持不变的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和服务人的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校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深化对学生的了解,强化对学生的尊重。例如,学校可结合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诉求,通过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作用、透彻的说理与鲜活的语言相结合,打造精品短视频对话栏目,推出校园生活、考研求职、恋爱交友、心理健康等系列主题视频。

坚持以内容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联互通、虚实结合等优势,推动思政工作场域的智能化与泛在化,思政工作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打造思政精品。学校可坚持项目驱动,借助新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打造集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可组织开展“我是解说员”、红色电影配音、原创MV等系列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坚持以发展为重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陷入“技术崇拜”。要坚持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服务的原则。例如,针对思政教育资源比较分散、聚焦度不高、协同作用不够的问题,学校可以思政工作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打通信息孤岛,建设“一站式”师生服务中心,构建起智慧校园的数字世界,通过线上和线下、窗口和自助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全校师生,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夯实融合根基,加强智慧思政新基建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智慧思政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智慧思政新基建为学生构建起更具真实性、更强体验性、更深交互性的学习资源环境,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与终身学习新生态。与此同时,也为思政工作扩充资源、提升效率、促进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手段。

科学统筹传统基建与信息新基建的融合发展。学校可将有线校园网、无线校园网、物联网、移动网络融为一体,建成融合式多网合一的校园网络系统。利用5G的大带宽、低时延等技术,实现校园网与移动网络的融合,满足教育应用的多样化网络需求。

综合统筹存量空间与增量空间的融合发展。学校可对现有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保持兼容性与开放性,做到既适应当下又面向未来,为系统升级和工作创新预留足够空间。积极推进智慧教学建设,建设智慧教室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将线上的数字世界和线下的物理世界融为一体,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底座。

综合统筹硬件与软件的融合发展。学校要明确问题导向、需求驱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置于优先位置,统筹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升新基建能效。如综合运用大数据、VR、MR、3D、仿真、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搭建集全新智慧思政教研平台、虚拟教研室和网络研修共同体、高水平跨学科教学创新团队、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品牌、智慧课程辅导平台、虚拟仿真体验质量监测体系、智慧思政教学评价系统于一体的智慧思政课程体系,根据“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要求,推出系列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维度重塑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生态。

发掘融合要素,创设智慧思政新情境

思政工作深度融合信息技术,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掘并聚焦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共用的要素(包括教育资源、学科资源、师生资源),推动自身内容、载体和方法的创新;通过提供智慧教学、智慧互享以及虚拟实践,从而为学生创设智慧思政“全时全域”育人新情境。

用好红色资源,创新育人场景。充分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红色资源与课程、思政、德育等有机结合,充分激活红色资源的“强磁场”,让红色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有共鸣、能共情。一方面,通过多重艺术表演形式,比如歌剧、话剧等,以及多媒体全景式的现代科技手法,让英雄人物和他们的精神品格在场景中鲜活展现,激活红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另一方面,利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最新科技将静态的历史资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创建具有深度临场感、交互性的新校史馆。通过立体沉浸视听功能智慧交互,展现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辉煌篇章。运用曲幕长卷及数字沙盘技术演绎烽火播迁的办学故事。

整合学科资源,创设互动空间。信息技术驱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涉及复杂而又庞大的推理和决策系统,既要融合计算机和统计学的技术与理论,也要融合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成果。如学校可综合人工智能、心理、计算机、大数据、软件等学科优势,建设心理健康AI实验室,研发人工智能VR心理问诊系统,持续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整合师生资源,创建思政教育共同体。一方面,着力提升以思政课教师、教学名师、党政干部、优秀学生为代表的思政工作队伍的互联网思维和人工智能素养,帮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易班平台,打造朋辈辅学品牌,聘任朋辈志愿者,打通线上线下壁垒,让线下的“不敢开口问”,变成线上的“有问必答”。另一方面,努力打造数字辅导员、AI助教等组成的数字队伍,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为数字人提供更智能的“大脑”,在心理健康抚慰、日常事务、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更好的辅导作用,从而构建起师生互融、互促、互享的思政教育共同体。

拓展融合路径,构建智慧思政新格局

如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党在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智慧思政通过拓展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路径,构建具备“靶向性、吸聚力、全覆盖”特征的智慧思政新格局。

突出“靶向性”,强化党建引领。新形势下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使高校党建工作活起来,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和原则性。依托VR、MR等信息技术,开设“智慧党建”体验室,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爬雪山、过草地,“仿真”体验重走长征路、脱贫攻坚等,帮助同学更好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

提升“吸聚力”,重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连通性,加强多元主体的互联互通,整合多方思政资源和优势,开发契合新时代思政工作需求的网络平台、手机应用、数据库等,强化组织优势。充分运用“融媒体+思政工作”的新平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高地。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建成“报、网、微、端、屏”一体化的融媒体平台,与媒体机构联动,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格局。

实现“全覆盖”,优化育人环节。信息技术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独特的优势,可以使思政教育内容快速地传播到每一位学生。学校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打造“思政工作+”的工作体系。革新思政工作布局和运作理念,开创思政工作全新实践方式,采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提供思政工作个性化服务,通过数据中台全面融合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图书系统、智慧教室、宿舍门禁、在线学习平台等与学生相关的各业务系统数据,构建以学生党建、朋辈辅学、心理问诊、校园生活、社团活动等为核心的智能应用中心,形成学生“数字化”身份,构建“精准画像”,建立智慧化、数字化学生成长发展支持体系,有效提升思政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作者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