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动因与行动逻辑
发布时间 :2022-04-29      浏览:467


王芳 史秋衡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动因主要来源于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内生动力,其行动逻辑可视为获得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与认知合法性的过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参考路径包括激发地方本科高校内生动力,促进自主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办学模式创新,突破传统高校“制度惯性”的束缚;增进地方社会福祉,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认同与参与,保障应用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持续性。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应用型 转型 行动逻辑 合法性机制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我国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和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政府也通过项目建设、试点遴选等方式,支持省级试点高校发挥示范作用。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指引与推动下,地方本科高校对应用型发展道路进行了诸多探索。然而,囿于路径依赖和制度趋同等机制,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存在自我定位不明确,在学术与市场之间摇摆不定,应用型高校发展陷入“中部塌陷”等问题。虽然转型不易,但是也有一些高校趟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发展道路,成为省级示范性应用型高水平建设高校。因此,深入剖析这些高校的转型动因以及行动背后的内在逻辑,对陷入转型困境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本文还试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为地方本科高校提出转型的参考路径,以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应用型高校发展。

一、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动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根本原因。在深入剖析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过程中发现,源于高校自身发展的主体需求才是转型的真正动力来源,是转型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转型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

(一)举步维艰的办学之路与定位精准的发展选择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专科学校升级本科为主,建校初期均面临着力量薄弱,缺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扶持资金难以到位等困境,办学之路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而社会声誉低下又对生源数量与质量造成巨大冲击,出现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高校A是XX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地方财政支持为主,但是建校初期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经验不足、招生困难等问题。“地方财政在全省倒数第五,没有很多钱来支持我们学校的发展……招生的第一志愿报考率不到10%”(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高校B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在转型之前以师范教育为主。然而,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当地对教师的需求增量很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又提出了新的人才需求,学校的生存空间面临极大挑战。“如果还像原来一样,只培养师范生就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了”(高校B校长,访谈编码19-1-C)。

内外交困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普遍存在的危机与挑战。然而,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没有陷入对研究型高校发展路径的依赖,照搬传统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又没有“窄化”应用型内涵,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的升级版。“我们既不走研究型大学的老路,也不能降低人才培养规格走职业技术学院的路,我们要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趟出第三条路”(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可以说,定位精准、在错位发展中寻求出路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有特征,也是化生存危机为转型契机的根本前提。

(二)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与内生动力的充分激发

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中央和地方政策体系的引导下,开始明确并探索应用型的发展道路,但仍然存在办学实践不能根植地方,校地、校企融合层次不高、深度不足、宽度不够,对经济社会的溢出效应有限人才培养供需协同性不足;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与转型高校受外部资源驱动,没有充分认识到转型对其生存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对‘应用型’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和科研的作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考虑不够”等因素有关。然而,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经验说明,对自身发展需求不明确导致内生动力不足才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内生动力,即推进和最终实现应用型转型的内因,必须源于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需求,才能采取针对性、持续性的行动策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怎么去?”(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历史背景、优势与劣势、发展的条件;“我要到哪里去”代表着自身的发展目标/需要以及对高等教育形势、社会经济新态势的充分认识与判断;“怎么去”代表着对转型/发展的技术路线与规划有着深刻的剖析与设计。“我们提出要办‘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特色本科高校,我们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围绕XX市做,围绕XX经济区做。我们用了近4个月时间,把学校发展的三大规划和七个转向规划制定出来,就是如何实现我们的定位和目标。”(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我们研究XX 产业结构是什么,需要是什么,当时我们专业的设置全部根据这个调整,跟地方结合比较紧密”(高校 C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6-1-C)。对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是地方本科高校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转型内生动力的重要开端。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变迁主体可以通过主体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和修正制度变迁的路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是通过制定目标、规划与路径,有意识地引导学校摆脱对“研究型”“综合性”高校发展路径的依赖。在转型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客观环境的需要,逐步调整与修订发展路径,形成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模式。“必须得开放式办学,如果我们不搞开放式办学,就无法把社会上的资源、行业上的先进资源、工艺、技术、人才、标准引到学校,就无法实现地方性和应用型”(高校 A 校长,访谈编码17-1-C)。“没有政府、高校,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参与,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开展校地互动、校企合作”(高校B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9-1-C)。

由此可见,源于主体需求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根源性力量。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获取外部资源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现内生性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只有从自身发展的内在条件与需求出发,深刻认识转型的战略意义,主动规划转型的技术路线,自觉自发地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才能将转型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上。

二、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动逻辑

合法性机制是新制度主义理论最重要的行动逻辑,是指“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组织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或做法的制度力量”。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代表学者之一斯科特基于制度要素提出了组织合法性的三分类,即规制合法性、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规制合法性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专业组织、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各种法律与规范;规范合法性主要源于社会的价值观与伦理,组织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福利,是否被人民接受;认知合法性则主要源于文化-认知,反映了文化因素决定着组织中行为主体行为决策的模式和脚本,从而塑造组织成员的自我印象、身份认同以及情境理解。通过深度剖析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动逻辑发现,转型的过程可视为地方本科高校逐步获得不同合法性机制的过程。

(一)基本行动逻辑:获得规制合法性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行动逻辑既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体系,又包括了其他专业组织、行业协会的各种规范。自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国家先后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若干政策,从中央层面构建了转型的政策体系。在中央政策的号召下,广东、河南等20多个省(区、市)也出台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文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两级政策体系,奠定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本行动逻辑,促使地方本科高校获得了转型的规制合法性。

但是,作为政策概念提出容易,如何阐释和操作化“应用型”却是一个难题。“学校也是想办应用型又不知道怎么办应用型。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的课程教材都是沿用大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拿过来照搬照抄”(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迪玛奇奥和鲍威尔认为,在环境不确定的时候,组织会通过模仿同领域中成功组织的行为和做法以减少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用于支撑高等教育发展并被普遍接受的符号体系与观念的影响,如追求高深学问、对金字塔顶端大学的赞美,以及存在于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与等级,在高等教育场域内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惯性”。对于主体需求不明确、内生动力不足的高校而言,模仿传统大学的做法无疑是最稳妥的行为,这也是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对研究型高校形成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

显然,主体需求明确、坚定应用型发展道路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并不受“制度惯性”的束缚。这些高校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要,从其他专业组织或行业协会获得应用型的规制合法性。如高校C通过模仿国际上拥有成熟经验的应用型办学模式,来获得对应用型的阐释与操作化。“我们认为‘型’要有自己的特征、属性,这种人才培养要有要素,要素到底是什么,我们将德国应用型大学的要素进行提炼,进行改革”(高校C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6-1-C)。高校D则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通过回归和主动融入行业,对标行业协会的规范与要求来实现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我们提出真情回归行业和主动融入行业。行业协会虽然没有行政管理职能,但是由企业组织起来的行业协会,具有很强的行业指导性,对我们了解和准确把握行业动态的需求十分有用”(高校D校长,访谈编码18-1-C)。

(二)外部行动逻辑:获得规范合法性

通过接受和采纳地方经济、社会所赞许的形式、做法,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开展地方经济社会所需要的科研,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逐步获得地方人民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获得规范合法性的重要行动逻辑。“学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是一个学校能够取得地方认可的关键因素。作为 XX市三所本科高校之一,我们提出专业建设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教师科研方向都要贴近地方经济发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高校B校长,访谈编码19--C)。“我们整个声誉还不错,声誉的其中一个显示度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70%的学生在这个地方就业,当地人是高度认可的”(高校B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9--C)。伴随而来的,还有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在5年时间里,学校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从不到12.7%到全部都是上线学生,社会声誉获得认可。很多企业给我们钱,给我们设备,甚至搭建平台;政府给我们收费减免,服务性收费减免等”(高校 A 校长,访谈编码17-1-C)。这种良性互动又进一步促进应用型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

但是深度开展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并非易事,也是当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没有政府,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参与,高校很难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实习见习就是很大的问题,这方面我们的问题还很大”(高校B校长,访谈编码19--C)。相关研究也发现,产教融合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存在利益矛盾,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与融合度不高。

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获得规范合法性的行动策略在于建立校地、校企互动的依存关系,提高高校的贡献度,在合作中构建信任机制。例如,学校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场地向地方社会免费开放,围绕服务区域战略建立合作平台等。“不是企业没有积极性,而是高校没有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A校长,访谈编码17-1-C)。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合作的过程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则很难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鲍威尔提出,“组织中长时间的反复接触暗含着长期许诺,即屡次发生互惠交换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培育出人际间的信任”。“信任是比使用权威强力镇压或者谈判讨价还价更为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复杂的互动问题”。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信任机制构建,是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的润滑剂,不仅能解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问题,还能为学校提供资源与更多合作的机会,在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行动逻辑:获得认知合法性

通过塑造教师队伍对应用型的身份认同以及情境理解,获得教师的认可,从而获得应用型的认知合法性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行动逻辑,也是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行为主体,教师对应用型的认可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环节。“改到难处是教师”(高校C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6-1-C)。一方面,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亟需转变。“大学的前途多取决于成千上万教师的价值观,而很少取决于大学理事或校长”。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结构与能力亟待调整与转型。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多专升本留下的专科教师,他们已经习惯了专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应用型缺乏认知,也不具备实践能力。同时,新进教师又以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为主,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和应用能力不足。为了获得教师对应用型的认可与主动参与,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行动策略在于构建信任机制与激励机制,实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和知识与能力结构转型。

首先,通过信任机制的构建,获得教师对应用型的身份认同与情境理解。布迪厄认为,“游戏开始前要预先建立一种对某些规则的共识,形成一定程度的信任,否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因此,获得教师的信任是实现应用型发展的第一步。只有让教师,即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行为主体,认识并认同应用型的重大战略意义与现实需要,转型才能实现。这也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顶层设计时考虑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校内开展了多次解放思想大讨论,讨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应用型本科是否可以办成一流”(高校C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6-1-C);“我们第一项要做的工作就是教育思想观念打造。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高教司领导、行业老总和专家以及兄弟单位现身说法,同时请大量的干部教师到企业行业调研,调研究竟需要什么人。我们还承担一系列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研究专业、基地建设、实训平台建设等。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思想观念大讨论的网站,从认识层面、体制机制层面、教学层面和研究层面来回答模式转变的问题。真正提高广大干部教师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定位自信、道路自信、前景自信,提高大家的思想、理论和行动自觉”(高校 A 校长,访谈编码17-1-C)。通过思想大讨论、外来经验分享、实地调研等方式,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行业与企业对应用型的需求,进而获得教师对应用型的深刻认识与身份认同,获得认知合法性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应用型发展目标的稳定性与可信度。

第二,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增加应用型的吸引力和可行性,激发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坎普等人提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变迁主体为使一些路径更有吸引力和可行性,会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影响路径的发展过程。“我们安排教师进企事业单位挂职,刚开始我们的教师是有点抵触的,但是我们会有补贴,只要你每天去,一定会有补贴;不去,就会有评职称等评价机制的限制”(高校B党委书记,访谈编码19-1-C)。“我们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承担横向课题,与行业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学校给教师搭建一个平台后,提供项目和经费支持,构建团队,凝练方向,出成果”(高校 A 校长,访谈编码19-1-C)。由此可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转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既能满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又能促进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通过对经验资料分析,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不仅运用薪资、待遇等经济手段和职称评定等评价手段激励教师完成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转型,而且通过项目平台搭建和经费支持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多手段的激励机制是巩固与强化教师对应用型认可的重要策略,是提升转型路径吸引力与可行性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转型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

三、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参考路径

基于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动因与行动逻辑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一是要深度挖掘主体需求,激发内生动力的推动作用,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自主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创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突破传统高校“制度惯性”的束缚;三是要根植地方社会办学,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贡献度,增进地方社会福祉,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四是要提升教师对应用型的认同,鼓励教师对转型的主动参与,激发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内生动力

(一)激发地方本科高校内生动力,促进自主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源于主体需求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根源性力量,而地方本科高校的能动作用是促进动力转化为行动的重要保障。在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过程中,生存需要所触发的对自身何去何从,对高等教育形势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思考与研判对转型至关重要。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跟风转型或投机转型,对转型的战略意义和具体的实践路径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对转型的制度环境缺乏理性判断,对知识生产模式Ⅱ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缺乏认知,盲目地为争取政策所带来的资源与空间,必将导致转型的步履维艰。迪马乔提出对制度变迁过程的解释必须考虑“行动者的能动性”。因此,无论是预备转型还是正在转型的地方本科高校,无论是源于生存压力还是政策引导,都要将转型变成自觉自发的主体行为,全面深入地剖析自身特点及转型的内外部条件,深刻认识转型的战略意义,主动规划转型的技术路线,主动摆脱对研究型、综合性高校发展路径的依赖,在错位发展中探索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推进办学模式创新,突破传统高校“制度惯性”的束缚

创新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多渠道获得应用型的阐释与操作化,是地方本科高校突破传统高校“制度惯性”束缚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获得规制合法性的行动逻辑表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模式可以丰富多样,国际成熟的办学经验、行业协会的规范与要求都可以为应用型带来全新的阐释与操作化。因而,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自主性,激活办学思路,拓宽办学视野,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场域、行业协会的联动,主动寻求应用型高校的特征与要素,积极推进应用型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才能避免陷入传统高校的“制度惯性”或“窄化”应用型的理念误区,才能增强应用型高校的生命力与发展活力。

(三)增进地方社会福祉,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办学实践根植地方社会,持续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贡献度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要力量,也是校地、校企深度融合的逻辑要求。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要发挥教育、人才与科研优势,为地方经济与社会注入活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引进地方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办学,发挥各主体在政策与市场的优势以及资源的链接能力,弥补地方本科高校资金匮乏、办学模式单一等不足,激发应用型的发展活力。这种在互惠交换中形成的良性互动,可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解决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问题,也能为应用型高校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提升教师认同与参与,保障应用型发展内生动力的持续性

提升教师对应用型的认同,鼓励教师对转型的主动参与是保障应用型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主体的认同与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完成。教师作为转型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应用型的高度认同和主动参与,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内生动力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信任机制的构建,强化教师对应用型的身份认同。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对广大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转变,加强应用型的文化建设,增进教师对应用型战略意义的认识,提升教师对应用型的定位自信、道路自信、前景自信,并内化成思想、理论和行动的自觉。二是要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激发教师对转型及应用型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评价机制、教师发展平台搭建等手段,激励教师完成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转型,要切实维护教师的切身利益,提升教师参与过程的获得感与安全感,进而保障应用型发展道路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发展。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