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教师教育系列专题文章
发布时间 :2018-09-27      浏览:77

建构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教师教育体系

作者:朱旭东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九个坚持,其中之一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怎样建设好我们的教师队伍?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命题。今天,我们刊发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篇文章,即希望启发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者,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的号召,有针对性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建构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教师教育体系。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意义重大。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是针对教师教育的重大改革政策,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方向。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就基于此,提出建设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师队伍。这要求我们认真理解和构建好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的体系。

教师教育体系的背景和现实需求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体系:三级一轨的传统体系、三级一轨的转型体系、四级三轨的新体系。

三级一轨的教师教育传统体系: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始于三级一轨传统体系,这个三级一轨教师教育传统体系是指中师、高等师范专科和师范学院与师范大学,相应的学历体系是高中、大专和本科,它服务于中国非普及化的教育体系。

三级一轨的教师教育转型体系: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于三级一轨转型体系,这个三级一轨教师教育转型体系是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相应的学历体系是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它服务于中国普及化的教育体系。

四级三轨的教师教育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是指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与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构成的四级三轨的教师教育新体系,相应的学历体系是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它服务于大众化的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四级三轨教师教育体系为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教师,但为了满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必须解决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尚存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

一流大学参与度不高。中国一流大学基本上不在教师教育体系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不参与中国的教师教育,这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是美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决定了中国教师教育整体质量还需要提高;

低供给、面积大。尽管从总量上参与教师教育的院校数非常庞大,四级三轨教师教育体系共有3000多所,但2000多所是中职学校、中师、高等专科、高等师范专科等,显然实施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迫切,去低端的教师教育机构任务很艰巨;

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有待完善。教师教育不仅指职前培养,而且还指入职和职后培训,入职和职后培训的任务主要由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来承担的。这个体系处在一种不健全状态,表现出教师教育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特征,有的区县甚至处在无教师教育机构的窘境;

教师教育机构办学资源匮乏。在面对“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教育机构争夺资源的严峻形势下,教师教育院校,尤其是三轨体系中的底端机构既要争取制度资源,如本科、硕士、博士点制度资源建设,又要与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争夺人力资源,并且担心优秀人才被“吸走”;

创新力有待提升。目前,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亟须构建,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诸环节停留在传统的状态中,信息技术、学习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等的变革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模式等提出挑战尚未形成;

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尚需完善或建立。从教师资格标准、招生标准、课程和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标准、教师教育者标准等不同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完善建立,构建教师教育体系的资格标准、机构标准和专业标准的任务十分繁重;

专业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尚需提高。教师教育院校的传统学科教学论的师资队伍建设在面对角色身份转型、学历学位水平的提高,与学科教育、教育科学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形势不容乐观,体现出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严重短缺,博士学历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教育院校的教师培训体系有待健全。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市区教育学院、省级教育学院的三级教师培训体系在被解构的同时并没有重构,目前实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的过程中,承担任务的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体系依然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严重滞后于教师培训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新要求;

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尽管问题解决要通过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但适应乡村学校、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能力也需要提高,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和教师教育者充分利用乡村、农村、草原、牧区等资源的能力需要提高;

学术基础、学科地位尚需优化。教师教育的学术基础十分薄弱,导致教师教育的研究水平不高,尤其是教师培训的研究水平不高,这源于教育学科建立中没有确立教师教育学科地位,教师教育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建构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体系

正是因为现有教师教育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新时代建构中国教师教育体系就成为必然选择。而可能的途径在于:

第一,建构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了解决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足,低供给面大的问题,应该建构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构成的,而未来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应该是由省级或省部共建以上的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和一流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构成体系,尤其是要重建一流工科或新工科大学的教师教育,为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一流师资。

第二,建构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教育体系。《行动计划》中指出“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这些政策表明,保持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对于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至为必要。

第三,建构区县教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是由以区县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和名师工作室(坊)构成的体系。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任务不仅需要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来完成,而且需要区县教师教育体系的支持。实际上,只有中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并完善,我们才能真正振兴教师教育。

第四,建构“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为了解决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将前沿学科、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整合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中;需要建构人工智能与教师治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师研修的高度融合;需要将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

确立起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制度保障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诸多问题,要建构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还必须确立四个方面的制度,从而保障教师教育体系的有效建构和运行。

第一,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制度。为确保新入职教师质量,这个质量保障制度应由教师资格和统一国家考试制度、师范生生源质量制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标准制度、师范类专业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构成。

第二,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的学科保障制度。现代学科发展,自然要求教师教育与这个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因此,学科保障制度应由教师教育学术学科制度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科制度构成。其中,包括幼儿园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中学教师教育及其专业方向、中职教师教育和特殊教师教育五个专业。

第三,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保障制度。这个保障制度是由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创新保障制度和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保障制度构成。这将为教师教育始终有能力有储备做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转型。

第四,确立教师教育体系的资源保障制度。这个保障制度是由教师教育的治理保障制度和师资保障制度构成,这些资源包括了学科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等。

(作者: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以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作者:陈文新

在教师教育体系中,课程主要解决用什么来培养教师的问题,是关于教师教育内容体系及其进程安排的整体规划,它是教师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理论研究与历史实践均表明,课程作为教师培养目标的具体蓝图,作为教师发展的基础资源,全面影响着教师教育的质量水平。换言之,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其学习的课程门类、课程知识结构、课程编排序列、课程资源保障等息息相关。尤其是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课程改革,对于提升教师教育质量,至为重要。

突破“老三门”,丰富职前教育课程供给

职前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教育的奠基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师教育的质量高低。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课程主要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育专业课程这三部分组成,但在结构组成上却存在比例失调问题,如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课程设置立足于学科体系,基于学科逻辑展开,几乎所有的师范院校的非教育院系皆将教师教育课程划归到公共课范畴,以至教育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能很好地彰显师范性,反而与非师范院校同质化了。此外,倘若我们仔细审视教育类课程的话,又会发现当前的教育类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仍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这样的“老三门”为主体。

鉴于当前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课程现状及其改进诉求,立足培养新时代的大国良师,应该更丰富职前教育的课程供给。首先,优化职前教育的课程比例。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仍可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点,但要注意不能基于学科专业课程而又止于学科专业课程了。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考虑这样一个立体多维的体系——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横向拓展普通文化课程,然后在二者基础上纵向拔高教育专业课程。其次,更新教育类课程内容。教育类课程在“老三门”的基础上,将反映教育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基础教育改革等内容有机融入原有课程中去,实现课程内容“经典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诸如学习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前沿内容,也有必要纳入教师教育职前阶段的课程中去。我们常说“以学定教”,教师倘若不知学生的学习机制,又谈何有效教学?置身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一方面要培育学生的数据素养、智能素养;另一方面又要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而这一切又需要课程的助力与给力。

破解教学困惑,创新在职教育课程形态

职前和在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身份上的“师范生”和“教师”之别,更有诸多内在的深层差异。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倾向转型来看,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更需要立足于现实需求的“实然引发”式培养教育。然而,当我们把期盼的目光投向现实,却发现当前的在职教师培训仍基于理想化的教师素养,把这些素养作为培训目标来培训已入职教师。公允地说,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必要与效果,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基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性来看,对于在职教育,我们要从应然转向实然,即从教师该学什么转向教师想学什么,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困惑出发,提供针对性、精准性、及时性指导、帮扶。

基于上述在职培训诉求,针对在职教师培训,应该创新课程形态。课程形态是课程领域中一个不常用的概念范畴,常指课程内容与其载体及实施方式的一种动态组合样态。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将课程形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口耳相传阶段、经典课程阶段、教科书阶段以及云课程阶段。前三个阶段都好理解,“云课程阶段”则较为新奇。所谓云课程,即一种依托云计算技术的新型课程形态。与先前静态、平面、单维的纸质课程比较,动态、立体、多维的云课程更强调、凸显课程的使用者需求和体验。也就是说,云课程更能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有机统一、更能融通预设与深层,更能整合集中式服务与分散式服务,同时也更能无缝对接不同教师的不同培训需求。

基于此,倘若我们依托云计算技术开发、建设在职教师培训的云课程,将会在实现课程资源集成化的同时,有效实现课程服务的个性化,从而为每位在职教师提供订单式、个性化课程,最优化地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然,针对在职教师的成人学习特性,我们从应然培训转向实然培训,创新在职教育的课程形态,即建设在职教师教育云课程,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尝试、持续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在课程研发、运营、实施、评价等环节开展相应的、深入的研究才行。此外,现实中,在职教师教育云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协同,单靠区县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技术公司等方面努力还不够。毕竟,云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需要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为此,不妨构建政府、学校、公司密切合作互动的多元建设主体,各方协同合作、相互助力。当然,为更顺利、有效地协作,协作各方要对在职教师教育云课程建设的意义有集体认同,进而在价值认同、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实现协作,从而更好地由“利益联合”进入“文化融合”,为教师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合力。

(作者:陈文新,系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研究” 〔编号:17JJD880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作者:曹国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一流大学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德师风是评价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再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不仅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准确对标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引导广大教师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着力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在充分肯定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状况的同时,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高校党委要强化主体责任,统一工作部署,各学院党委和有关部处要切实落实学校党委要求,扎实推进工作,教师个人要加强师德修养,强化自我约束。通过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学习、宣传、教育、表彰、督查等活动,覆盖教学、科研、思政、管理、服务等各支队伍,推动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内涵和要求,增强每一位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入心见行”,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充分体现党中央和全社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规范,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政策措施;二要落实主体责任,建好工作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沟通及时、协调到位的工作机制,使各方面的工作切实形成合力;三要狠抓工作落实,通过细化标准、规范程序、层层落实、加强监督,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做到一以贯之、落细落小、执行到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着力深化价值引领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直接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因此,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要引导教师以理想信念为魂,打造过硬政治素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四个自信”,牢记崇高使命,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教师党支部这个党的特殊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头雁。每一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要引导教师以师德师风为本,打造高超育人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爱国荣校的学术品格和优良学风。

要引导教师以潜心治学为基,打造精湛业务能力。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术和教育教学上下苦功夫、求真学问,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科学运用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并且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引领学生探求真知、追逐梦想。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着力完善评价考核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划清红线、亮明底线,建立师德违规行为负面清单和师德档案,强化规范和约束。在教师聘用、职称评审、人才推荐、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干部选任等方面采用谈话、阅档、外调等多种评价方式,严把政治关和师德关,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同时,要坚持教育培训与考核评价相结合,做好警示教育和防范工作,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师德考核评价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和问题导向,不断总结和探索,完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考核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把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与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务求实效。

(作者:曹国永,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