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好文推荐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
发布时间 :2023-10-16      浏览:10

好文推荐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多重逻辑

战略启真 2023-10-16 09:27 



图片

第一作者:张 炜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具有明显的内在一致性逻辑,即以时空同构和资源集聚为核心特征的历史逻辑,以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为核心特征的政策逻辑,以相辅相成和生态互补为核心特征的现实逻辑。应当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国家治理体系,全面加大制度型开放和打造融合式创新生态系统,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中国式现代化

     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需要深刻剖析教育、科技、人才有机结合、一体统筹推进的科学内涵,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与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多重逻辑关系,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和统筹推进的态势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科学内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三者在功能、使命和战略方面实现有机协同以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内涵:功能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生成内涵是指三者根源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呈现出科技现代化同频发展、教育现代化曲折推进和人才现代化加速探索等特质,体现了三者之间正逐步实现功能协同。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革命是现代化浪潮形成的直接推动因素,以内生性科技创新为特点的科技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和落脚点[1]。相较于科技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同步发展进程,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内生动力不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才正式明确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方向,并通过优先发展、科学规划和自主创新加快了教育现代化进程[2]。人才是教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潜能发挥主体,人才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风向标,又是教育和科技现代化的源动力,三者协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纵深推进。

从国家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发挥功用来看,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先进科技创新水平的引领、高质量社会劳动力的参与和全方位素质教育的支撑。伴随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和在社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为培养能够有效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生产力,教育需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承担社会生产创新功能的科技资源以及发挥劳动改造世界功能的人才资源相融合,推动各类教育载体从传统的“教书育人”角色转变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功能协同平台。

      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内涵:使命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本质内涵是要素共享耦合、关系和谐共生、环境文化底蕴的多重现代化协同,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使命协同。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现代化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的“三高”建设本质。首先,“三高”的实现需要知识、人才、技术、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形成共享和耦合;其次,需要建立稳定的和谐共生关系,包括全过程人民民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最后,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多元文明环境的开放包容,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分工体系正处于动荡的战略格局调整期,我国率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理念,强调世界各国在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定位和系统协调理念。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密切联结世界各国的沟通工具和世界各国竞争的力量构成:一方面,其协同发展顺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协调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能够快速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并支撑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形成平等对话、优势互补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合作共赢关系,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的达成。

      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内涵:战略协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特色内涵是指其有机嵌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现代化特征。教育、科技、人才现代化源于又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教育现代化呈现出服务全体人民教育需求、教育共创共享共赢、生产力需求与培养目标同步、技术赋能教育生态以及国际影响与文化自信共生的特点;科技现代化呈现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规模领先、内生型科技创新动力牵引共同富裕、产业经济硬实力和科学文化软实力充分结合、资源有机循环的可持续技术生态、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的特点。人才现代化呈现出人才规模集聚与人才质量红利兼备、物质与精神文明深度融合的人才激励、可持续性和阶段性的人才评价以及国际战略人才力量全面布局的特点。

     从国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支持条件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人力、物力、技术基础、制度与政策保障、多元包容且稳定的环境等综合性支持[3]。当前,我国已经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体系正在加速融合,表现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主要任务的战略协同态势。


 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重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擘画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时代图景。

      1.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纵观人类发展史,教育、科技、人才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三者总是呈现出中心同构、时空聚集和资源汇聚的发展特性,这种特性集中体现在全球的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变迁历程之中:

      第一,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不仅促进了科学活动的进步发展,产生了哥白尼等一大批科学家,而且还诞生了《天体运行论》《人体结构》、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究其根源,这些科学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意大利率先突破了中世纪教会教育的牢笼,兴起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思潮,继而引发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创新与同步发展。

     第二,17世纪的英国。17世纪,英国诞生了培根、牛顿、波义耳等一批科学大家,并形成了经验主义理论、经典力学理论、化学实验科学、微积分等科学理论和蒸汽机等革命性的技术发明,这与英国实用主义导向的教育改革密不可分。宗教改革后,科学内容被纳入英国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快速而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相互之间的有机协同成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导性力量。

     第三,18世纪的法国。受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法国出现了以卢梭、伏尔泰、狄德罗为代表的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思想家,主张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纳入教育内容,创建具有精英主义特色的现代工程师教育体系,培养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分析力学、热力学、化学等领域涌现出大量科技成果。

     第四,19世纪的德国。德国在19世纪率先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前瞻性地提出了以“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为代表的全新大学理念,彻底重塑传统大学的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步入现代发展阶段,培养了以爱因斯坦、普朗克为代表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在重大科学理论方面实现多个突破,推动德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

     第五,20世纪的美国。20世纪,美国诞生了一大批卓越大学集群,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进入“黄金时代”,集聚了全球顶尖科学家,诞生了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批发明人才,教育、科技、人才形成了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体系,帮助美国产出占同期世界总数60%以上的科学成果并获得全球70%的诺贝尔奖。美国的成功经验表明,构建先进的教育生态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汇聚的最有效模式。

     2.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逻辑

     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同步重视,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的思路逻辑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党的十八大前,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部署提出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方针,强调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进一步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首次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影响。1981年,《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指出了“科学技术应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明确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党和国家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计,开始谋划把教育和科技一起放到国家发展战略中考虑,实现了对“技术立国”和“教育立国”的超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和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发展的重点定位方面进行具体部署,明确了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节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彰显了我们党以更大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决心和气魄。

      3.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统一的角色。

      第一,教育生态系统是科技与人才的“强磁场”。教育优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端人力资本输出的主要阵地,也是科技创新资源汇聚与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场域,一流的教育生态系统成为有效汇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系统作为高端人力资本生产者和拔尖创新人才筛选器,作为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联结点和交汇处,通过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现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之间的联动效应[4],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第二,人才生态系统是科技与教育的“发动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资源。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行业特色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正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通过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有组织科研等多种形式加快创新型人才自主可控培养,持续打造创新生态环境,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科技生态系统是教育与人才的“反应器”。科技自立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先导性作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集聚需要科技生态系统作为教育与人才的“反应器”,推动各种要素的生态化反与价值共创。一是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科技领先型企业等通过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深入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二是科技领先型企业作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出题人”正在成为发挥教育功能与人才效能的“创新场域”,有力地整合了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发挥出强大的生态互补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不断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态势来培育发展新动能、催生发展新优势,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第一,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全面提升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治理能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教育、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持与项目资助体系,积极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有组织科研机构和各类科技基金的教育及人才培养功能;同时,系统深化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构建新时代评价体系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相耦合,积极探索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中的长周期绩效管理模式,重点评价研究质量、原创突破和实际贡献,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探索建立统一公开的国家教育、科技和人才管理平台,减少教育、科技、人才相关计划项目的重复、分散、低效支持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

     第二,中观层面。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全面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加快汇聚全球一流国立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型企业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协同创新和人才吸引方面的作用,面向全球加快物色引进一批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沃尔夫奖等国际大奖得主、海外院士等顶尖人才,择优选拔支持一批全球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加快培养下一代工程科学家和技术企业家。鼓励有条件地区构建更加灵活的海外智力开发利用模式,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创业活力,依托先导型产业率先促进全球化创新研发活动,加快培育全球化高成长科技企业形成创新集群,实施精准化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微观层面。支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融合式创新生态系统。强化使命导向的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布局,加大对前沿探索类、先导性、重大工程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实验室、合作创建研发中心,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以建制化、成体系模式开展有组织的协同创新,在重大科技攻关中打造集教育、科技、人才为一体的融合式创新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溯源研究”(课题编号:21JZDW002);浙江大学国家和区域研究专项课题“欧美国家国际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法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S2022021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 刘爱文. 内生性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逻辑[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2): 12-19.

[2] 郑刚, 宋晓波. 自觉内生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5): 9-15.

[3] 章玉贵, 赵文成.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内涵、逻辑演进与范式创新[J]. 上海经济研究, 2023(5): 5-14.

[4]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视野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向[J]. 教育研究, 2023, 44(3): 19-31.